撰寫者/李雅筑 攝影/郭涵羚
一名國際金牌工匠,與五名空姐,看似毫不相干的組合,卻成就一段不平凡的教育奇蹟。
七月十日,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一間展區,擺滿一百件木製家具,展覽最後一天,九成家具貼上「已售出」的貼紙。很難想像,這些平均售價上萬元的家具,是出自花蓮玉東國中木工班的十三名學生之手。這天,他們迎來兩個好消息:第四次進駐華山,總共售出一百三十一萬元,金額創歷年最高;另一個捷報是,一名木工班畢業的學姊,考上台北科技大學,是該校近十年來,成績最好的一位。「至今在華山展出的一千八百場活動中,這是最值得讚頌的教育典範展。」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,一口氣買下二十萬元家具。這些外型光鮮亮麗的家具背後,藏著不為人知的辛酸。
七成家庭出問題,蹺課打架不斷
「這些孩子除了年輕,早就一無所有」
玉東國中位在花蓮玉里鎮,居民二萬四千人,以務農為生,是全台最大稻米單一產區。該鎮的低收入戶比率達3.75%,是全國平均1.68%的兩倍。學校八十多名學生,八成是原住民,七成是單親、依親或隔代教養家庭。平時,他們早上七點半到校、晚上八點半放學,由學校提供免費午餐和晚餐,因為多數人連三餐都有問題,蹺課、打架、輟學等事件層出不窮。
現在,這群後山孩子正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幕後推手是今年四十八歲的王嘉納,他曾獲得有「技能界奧林匹克」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(WorldSkills Competition)家具、木工雙金牌獎。那時,他先在國內打敗一百多名選手,代表台灣出賽,之後在國際賽事上,從瑞士、奧地利等二十國選手裡脫穎而出,奪下世界冠軍。「這些孩子除了年輕之外,早就一無所有了。」王嘉納出身於花蓮的單親家庭,對學生的成長背景並不陌生。
他曾月收20萬,甘願守偏鄉20年
看學生扛家計、被賣陪酒……走不開
王嘉納的媽媽到處打零工養家,從小他沒零用錢可用,窮怕的他,一路苦讀考上台北工專(現為台北科技大學);贏得國際大獎後,他頂著金牌工匠的光環到處接案,平均月收入達二十萬元。當時,為了先暫緩兵役、接案賺錢,他考取師範大學,在志願分發錯誤下回到家鄉教書。他坦言,原先只想來「過水」,大不了賠上公費,過幾年就拍屁股走人。但一次次家庭訪問,他看見難以想像的世界,無法轉身走開,這一待,就是二十年。「我是到玉東,才跟這些孩子學習勇敢和堅強。」一聊起學生,他就紅了眼眶。
這裡的日子是這樣過的:在學校,一名學生突然昏倒,不是因為沒吃早餐,而是清晨幫忙家裡噴灑農藥,不慎中毒。一名曾經獲得總統教育獎的學生,被媽媽賣去做陪酒小姐。一名學生因為爸爸去世,媽媽帶著三姊妹從外地返鄉生活,之後卻失蹤多日,最終在檳榔園發現屍體。「老師,我媽媽的事,我沒有哭……」這名女生看著淚流滿面的王嘉納,反過來安慰著他。「他們能活下來,到學校念書,沒有中輟,已經很了不起,但現有的教育,還是會讓學生受挫……,」王嘉納教導國、英、數等科目,台下睡成一片,有些人連九九乘法表也不會;但在工藝課,學生的眼睛會發光,「他適合去學習技職,你不讓他先去,要關到三年才放他走,非得關滿,像是在對待受刑人一樣。」
長年被排擠在教育門外,學生找不到成就感,開始說自己是「壞學生」。「老師,我覺得我很壞,如果畢業以後我坐牢了,你會來看我嗎?我覺得我以後一定會做壞事。」一名學生曾如此問輔導老師。
花10年創木工班,幫孩子找自信
「讓他們有決心,這是力爭上游關鍵」
王嘉納決定開木工課,幫學生找自信。他到處募款、申請教育補助,光是買齊木工班的器材設備就要兩百萬元,花了整整十年。直到2008年,他才以國中技藝班名義,正式成立花蓮唯一的國中木工班。教孩子,先要帶心,「百分之九十九的悲劇,是可以事先擋下來的,」他說。假日,木工班學生留在學校,他中午開車到市區買便當,每趟載一名學生,利用往返車程,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。「如果你對學生一無所知,就不知道對他說什麼,你(以為)說的話很中肯,卻是傷害最深。」
這四十五分鐘車程,他聽到好多故事,很不堪的,令人同情的、感傷的……。孩子說出來後,他乘機講道理,「讓他們有決心,這是力爭上游的關鍵。」
「他把學生當作自己小孩,畢業典禮哭得比學生還厲害,我們這邊家長都知道。」擔任玉東國中家長會長十多年的盧奕昌觀察,木工技術強調精準、零誤差,王嘉納藉此磨掉學生的壞脾氣,血氣方剛的孩子送到他班上,性情就變得穩定。然而,開木工班並不容易。「我沒有一天不是在擔心受怕中度過,」切割機等大型機具,操作時稍不留神就會濺血。「我也是跟它賭,不知道上天能給我多少時間……」一旦學生受傷,木工班就可能停擺。
即便背負壓力,成立第一年,他就帶著學生在花蓮辦家具展,地方官員紛紛祝賀,卻在隔年,一學年補助經費從二十萬元被砍成七萬元。他急得自己先貼好幾萬,就怕傷了學生的心,「孩子燃起學習動機,你能放手嗎?」
當政府砍經費、校長不挺……
她一通電話就捐款,化解滅班危機
當時,他找政府理論,打了許多電話卻音訊全無;找地方民代幫忙,沒有下文;想找企業贊助,卻沒有管道。校長一個換過一個,平均任期不到三年,有好機會就調走;曾有怕事的校長勸他乾脆關閉木工班,多數老師也愛莫能助,「這是個很脆弱的班級。」眼看木工班就要吹熄燈號,好幾個月,他看見桌上一大疊設計圖,就止不住淚水。他想起,愛蹺課的孩子開始喜歡上學,晚上和週末都自願趕工,忍受噪音和粉塵,但沒錢買材料,很快就會斷炊。
「這世界根本不公平,怎麼可以欺負他們?這些孩子多麼希望有個聲音(肯定他),因為從小就是個失敗者……,」走投無路的他,只剩下等待,「希望可以天降奇蹟。」奇蹟發生了!是一組陌生的電話號碼。但來電的人,既不是地方首長、民意代表,也不是企業家,是一名平凡上班族。她是在中華航空任職二十多年的空姐王小敏。平時有捐款習慣的她,偶然在地方雜誌看見報導,打電話到學校,還沒見到人,先匯款三萬元。「我工作時候都是看見開心出遊的旅客,但我知道,不是大家都這樣活,」她說,「不忍心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樣。」
在窮困偏鄉,家長連拿出千元都困難,遑論上萬元。這珍貴的三萬元穩住材料費,挺過滅班危機,還牽起後續緣分。王小敏不但自己幫忙,還在飛機上到處分享,是同事眼中的「木工班代言人」。她聯手五名空姐協助籌資,平時飛國際航班的她們,利用空檔做手工藝品,零錢包、束口袋等,同事間相互兜售,三百元、五百元,將所得全數捐出。
有一次,她們相約到學校,看見家具驚訝不已:「真的好美,但是(只能在花蓮看見)好可惜,」便提議帶學生到台北參展。「台北?我想都不敢想啊……」王嘉納被過往經驗打擊,先退縮了一步,熱情的她們嘰嘰喳喳:「想不想?就一句話,我們會幫忙!」「飛機上看到很多孩子,伸手就有東西,這邊的孩子,怎麼差這麼多……,」一位空姐感慨。另一位空姐說,最令她震撼的是,這邊孩子餓一、兩天是很正常的事。「偏鄉生活是無法想像的。」
找錢拍宣傳片,送孩子進台北
下一步:蓋希望工場讓校友回鄉謀生
憑著一股傻勁,她們有人找經費、找場地、安排交通和食宿,有人寫海報、拍攝宣傳影片。二○一三年,木工班進駐台北萬華的剝皮寮參展,一圓學生夢想。北上展覽成為關鍵一役。關注青少年議題的家具製造商歐旻集團看見了,承諾將負擔展覽費用,並提供獎助學金,隔年,木工班開始到華山文創園區參展。
接下來,王嘉納有更大的夢想:成立「希望工場」,提供畢業學長姊回鄉謀生和教學,讓技藝與希望,一代傳一代。他自掏腰包陸續購地,這計畫也獲得太太張瑞怡的支持。張瑞怡在玉里高中任教,為了學生,夫妻倆長年省吃儉用,「兩個孩子也被迫提早獨立,小時候也曾抱怨:家裡怎麼都沒有出國玩?」現在,木工班靠著賣家具自給自足,不但協助學弟妹,還能幫助花蓮弱勢組織,讓善念持續循環。
展覽結束這天,鐵門拉下一半,一名遊客還捨不得離去。學生說:「請明年再來,學弟妹會做得比我們還要好!」點滴匯集的夢想,將年復一年在此開花。
原文報導:請點進連結